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CHINA」官方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概况 >> 历史沿革 > 正文
历史沿革

西安交大医学及二附院院史连载(一)

发轫京师 奠基西北 西安交大医学的百年传承

浏览次数:
文字大小

文献档案显示,尊龙凯时医学部及其附属医院是由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内迁而重建,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由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发展而来,而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是1912年中国第一个由国家创办的从事现代高等医学教育和医学科学的学校,其附属医院是中国第一所国立附属医院。1937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为民族大义,毅然内迁,扎根西北,奠基并发展起了西北地区的现代医学科学和高等医学教育,至今传承已百年有余。尊龙凯时医学教育和医学科学的燧火开源和砥砺发展的百年,也是中国现代医学百年发展的一个缩影。

1.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1912年10月26日授印.jpg

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1912年10月26日授印

 

一  燧火开源

 

十九世纪中叶,国门洞开,欧风东渐,西方近代科技渐浸中国社会,被称为西医的近现代医学开始进入中国,逐渐渗入中国人的生活。起初只是沿海及开埠城市有少数外国传教士和小规模的教会诊所医院,在中国广袤的大西北,无一所高等医学教育院校和中国人开办的西医机构。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6月,光绪皇帝宣布变法。作为戊戌变法 “新政” 的重要举措之一,7月3日,光绪皇帝正式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并谕:“医学一门,所关至重,亟应另设医学堂,求考中西医理,令大学堂兼辖,以期医学精进”。1903年,京师大学堂设立医学实业馆,但只是以中医为主,兼习西医的学府,讲授中西医学,并诊治病人。1904年,医学实业馆改称医学馆,迁入和平门外八角琉璃井由兴胜寺庙宇改建的馆舍。1900年6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8月14日,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京师大学堂校舍被占,图书设备被毁,京师大学堂停办。医学馆亦于1907年停办,学生全部送往日本学习。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封建思想钳制松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育体制的新思维、新观念一时流行为风潮。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民国政府教育部改订清末学制,推行新式教育体制,建立新式学校,各地各类医科学校也开始纷纷创办,中国大多数新式学校,包括外国各类力量创办的医学校也在此时正式创办或转制,成为中国现代新型教育机构的创生时期。

1912年9月,中华民国教育部电召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汤尔和到北京,令其筹划创立医学校,由教育部购买原医学馆馆舍为校址,拨开办费。10月16日,教育部签发命令,任命汤尔和先生为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校长,26日颁发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印章。以“促进社会文化,促进文明,减少人们痛苦,用学术来和列强竞争”定位学校之办学目的。中国第一所由政府教育部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开办的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学校正式诞生,它点燃了中国人自己力量发展现代医学教育和医学科学的火种。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起草报呈教育部批准了中国第一部解剖法令《《解剖条例》》,并在中国首开解剖学教学,使中国的现代医学发展开始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2.创建于1912年的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jpg

创建于1912年的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

1917年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第一届22名医学生毕业,成为首批中国自己培养的高级医学人才,其中包括后来成为著名寄生虫学家的洪式闾、著名药理学家的徐佐夏、著名组织胚胎学家的鲍鉴清等等。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是民国早期九所著名“国立”高校之一。到1927年已有教授16名,讲师15名,助教9名和10名助手,共培养出了11届363名毕业生。在当时全国16所主要医学院校中,是得到经费最少,而培养的学生最多的学校。这批人毕业后到全国各地,这批人为中国现代医学发展的先驱和骨干力量,为促进中国卫生事业及医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1917年北京医学专门学校诊察所门诊.JPG

1917年北京医学专门学校诊察所门诊

1915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诊察所正式开诊,为学生提供临床课实习基地,设有外科手术室、内科检查室施诊病室、一二三等病室,首开临床医学教育先河。8月,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再设产婆养成所,1920年,更名为助产讲习所,这是我国最早的国立助产教育学校。1923年9月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奉命改建为北京医科大学校,学制改为六年,学制分预科、本科两级。预科两年、本科四年。是我国最早改为六年制的医学校。1927年,附设诊察所扩充为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附属医院,是中国国家兴办的一所大学附属医院。

3.1914年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实习.JPG

1914年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实习

1927年奉系军阀张作霖率安国军进入北京,张作霖颁布大元帅令,将当时北京九所国立高等学校合并为“京师大学校”,北京医科大学校改名为“国立京师大学校医科”。1928年4月,国民革命军北伐进逼京津, 6月2日,张作霖撤回东北,途中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为避免残余军阀再图在北京起野心设政府,国民政府6月改“北京”为“北平”,使其不再成为军阀们觊觎窃国的“京师”。同年,京师大学校改组为国立北平大学,医科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由著名教育家徐诵明担任院长。

6.徐诵明 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  1928年主持扩充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jpg

徐诵明 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  1928年主持扩充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为了满足医疗和临床教学发展的需要,1929年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在背阴胡同前审计院建设附属医院新址建成开诊。从此,附属医院成为有百余张病床的教学医院,规模和水平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到1937年,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和附属医院规模、实力和学术水平不断壮大和提高,成为中国当时著名的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成为在北平仅次于协和医院的一所设备较为完善、技术力量先进的医院,百姓称“平大医院”。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者先后在此任教,其中一些教授学者后来也成为西北现代医学的奠基性人物,如孙中山先生病重期间的会诊医生、曾任北平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院长、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院长的内科学教授吴祥凤;中国现代皮肤病学科奠基人并曾任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院长、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院长的皮花科学教授蹇先器;中国现代小儿科学创始人并曾任西北联大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的儿科学教授颜守民;国内遗体捐献项目发起人之一的公共卫生学教授严镜清;中国法医学创始人的法医学教授林几;西北药理学开拓人、著名药理学教授兼国立西北医学院院长徐佐夏;历任西北医学院、西北大学医学院、西安医学院院长、著名生理学家侯宗濂;中国放射诊断创始人之一、著名放射学家梁铎;著名病理学教授洪式闾;著名组织胚胎学家鲍鉴清、著名外科学家刘兆霖、著名生物化学家徐开、著名微生物学家、热带病学家杨敷海、著名病理学家林振纲、著名微生物学家余贺,著名外科学教授陈礼节、著名病理学家毛鸿志、眼科学教授刘新民、儿科学教授厉矞华、隋式棠等等。

5.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迁入背阴胡同1930年.JPG

1930年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迁入背阴胡同

 

二  大义内迁

1937年7月7日,日军实施蓄谋已久侵华战略,突然向驻宛平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震惊中外的芦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同时日军开始实施对中国文化和精神上的征服,有目的地向中国大中学校等文化教育设施进行了野蛮而极具毁灭性的攻击和摧残,7月29日,日军在进攻天津时,首先以重炮集中轰击,再出动飞机轰炸了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河北省女子师范学校,之后又派骑兵进入投弹纵火焚烧,将当时中国最杰出的私立大学南开大学毁为一片废墟。随后不到一月,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数理学院和文学院分别成为日军的警备司令部和空军司令部,北洋工学院也被日军驻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等平津地区许多学校都成了日军驻扎的兵营和毁灭骚扰的目标,许多珍贵图书、仪器仪器和被校舍被劫掠破环损毁。平津高校有抗日倾向的爱国师生成了日军监视和抓捕的对象,风雨如晦,人心惶惶。

在国家民族及其文化遭遇生死存亡之际,为保护和抢救中国经过几十年艰难发展形成起来的宝贵教育资源和高等教育文脉,使国家建设所需的精英人才的培养不致中断,保卫中华文化复兴之根基,抵御日本毁灭中华文化企图,已迫在眉睫,也成为举国有识之士的呼声。国民政府同时将重视和保护民族文化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进行考量。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设立临时大学计划纲要草案》,宣布“政府为使抗战时期优良师资不致无处效力,各校学生不致失学,并为非常时期训练各种专门人才以应国家需要起见,特选定适当地点筹设临时大学若干所”。9月,教育部发出第16696号令,正式宣布: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设备为基干,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中央研究院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以“收容北方学生,并建立西北教育良好基础。”同时由政府组织筹备委员会,由教育部部长担任主席,教育部特派秘书和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三校校长等组成,办理临时大学之筹备。9月初,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成员到达西安。

由于日军占据平津,汉奸组织猖獗,教育部发出的撤退命令只能以电报和信函形式在平津各校中秘密传达,并将成立两个临时大学的消息登载报纸上,以广众听。闻知消息,大批的爱国师生纷纷向西安和长沙转移。当教育部成立国立西安临时大学的消息传来后,吴祥凤即以院长身份召集留在医学院的教授在石驸马大街自己家中开会,传达教育部训令,商讨西迁办学事宜,提出:愿去西安的签名,不愿去的也不勉强。吴祥风、王同观、王晨、蹇先器、颜守民等教授当场签名,表示要保持民族气节,坚决不为日伪服务,愿去西安办学,并合影留念。

此时华北的陆路交通被日军封锁断绝,内迁师生先进入天津英、法租界,然后搭乘英国客轮经大沽入渤海,抵达山东的龙口或青岛上岸,再换车前往西安。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觅得三处分别安置师生,西安临时大学校本部设在西大街城隍庙后街4号,为第一院;第二院在城外西南角与东北大学(今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同处;医学院与法商学院三系(法律学系、政治经济学系、商学系)、农学院三系(农学系、林学系、农业化学系)教育系、生物系、地理学系等租赁西安北大街通济坊楼房和宅院做为教室,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第三院,教师自找民房散居在市内。至年底,北平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先后辗转到达西安的教员医师有徐佐夏、林幾、毛鸿志、颜守民、李漪、刘新民、郭可大、徐幼慧、厉矞华、翟之英、贾淑荣等,及数名护士主任、护士长及护士助产士20余人。10月18日,西安临时大学正式成立,吴祥凤教授被任命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院长。

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与日本帝国主义毁灭还是保存中华教育文化的大对决中,平津地区加之抗战爆发以后遭受日军摧残的沪宁沿海地区近百所学校和教育机构,数以十万计的爱国教师和学生其坚韧不摧的气慨开始了史无前例向内地迁徙的大潮,演绎出古今中外教育史上之空前绝后奇观,中国的现代教育事业由此得到保存和发展。尽管战争期间内地生活和办学条件十分艰难困苦,但爱国师生坚守“弦歌不绝”的文化传统,在抗战抗争和艰苦奋斗中,保存住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和人才精英,同时也磨砺和发扬光大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情怀。此前国立北平大学已有农、工、医、法商及女子、文理等五学院,学生共一千五百余人,教授百余人,仪器设备、标本、书籍等约值三百万元,规模素称完备的综合大学,而迁移到西北的人员、设备、图书不剩十之一二。中国教育事业在受到日军侵华战争冲击和严重摧残后,开始了浴火重生的再建战时高等教育奋斗新历程。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由此中断了在北平的发展,如凤凰涅槃,化身为西北现代医学翘楚,筚路蓝缕,开启了西北地区的现代医学科学和高等医学教育。(未完待续)


作者:刘铨 买秋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