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CHINA」官方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文化 >> 医德医风教育 > 正文
    医德医风教育

    院“四德”先进模范--感染科党支部 贾晓黎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13-09-18 11:23:34 浏览次数:
    文字大小

    时光荏苒,岁月更续,贾晓黎同志从22岁到36岁十五年,历经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做人做好医生的这种信念,栉风沐雨,却历久弥坚,治病救人的这种精愫,世事变迁,却纯朴依然。
    贾晓黎,女,36岁,2001年毕业于尊龙凯时医学院,留尊龙凯时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十余年,精通传染病专业理论,对各类传染病的诊断及治疗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完成复杂的疑难、危重传染病的诊治工作,尤其在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及各种并发症诊治方面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一直承担本科室5年制本科生、7年制研究生及外国留学生的教学任务。2010年曾在英国Cardiff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做访问学者一年,主要研究分子生物学技术。
    一、遵守社会公德,严格自律
    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基本行为规范,从一名大学生到现在感染科的骨干力量,贾晓黎同志在工作交往和个人交往中的范围也日益频繁,但是恪守着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着“爱德、诚德、孝德、仁德”。在领导的眼里,她是个积极肯干,有能力、有干劲的好下属;在同事的眼里,她宽容大度,从未因小事与同事争吵,一向都小事讲团结,大事讲风格,同事之间和睦相处、团结有佳。能积极主动的关心、体贴同事,是大家眼里的“热心人”。一次,一个同事值周末班,可是却临时有急事要去外地,已经买好飞机票收拾好行李,可是当时特殊情况下,科里只有四个人倒班,基本就是白班、夜班、下夜班的状态,重病人也很多,一线医生已经都处于过劳状态,没办法能换到班,正急的一筹莫展的情况下,贾晓黎同志尽管当时已经值了一个24小时的班,彻夜未眠,当听说了这种情况后,她还是毅然答应替该同事又继续值了一个班。在患者的眼里,她温和细致。因为长着娃娃脸,常常会让人误解,尤其是老年患者,常会以一种不信任的眼光看着她,但是她却没有因别人的不信任而放弃,在反反复复地、不厌其烦的讲解下,取得患者的认可及信任。在家里人的眼里,她是“爱管闲事”的人,常常有人打电话咨询问题,就会“喋喋不休”,给对方讲个不停,甚至还会不停地“回访”,跟踪对方电话里描述的病情和效果。“敬人者,人恒敬之”,也正是贾晓黎同志这种恭敬的精神与行为,不论对单位领导、对同事,还是对待患者、家人,都极容易处理好同志关系、医患关系和家庭关系。从医多年来,正是她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并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在空前紧张的医患关系面前,她从不抱怨,她始终牢记救死扶伤的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服务品质,不断学习掌握医患沟通技巧,加强心理疏通,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坚定不移地认为一个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语、一个拉扶的细心动作本身就是一味对症良药。她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视病人如亲人,从而赢得了病人的理解、支持与尊重,减少了医疗纠纷发生。
    二、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感染科重症患者多、急诊多,突发事件多,容不得丝毫闪失,特别是对危重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感染科的患者有成人、有儿童,所以不仅需要具备强硬的医学素质,更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特别对待儿童患者,她就多问多观察,搜集一点一点的病情信息,捕捉一点一点的病情变化。在手足口病流行时,感染科临危受命,承担重危患儿的救治工作,曾有一个3岁多的患儿,当时病情非常危重,心率160次/分,有明显的肌束颤动,高热不退,可是当时没有病床,适逢贾晓黎当时在值班,经过请示主任及医院后,将该患儿收住在临时加床上,患儿家长情绪非常紧张暴躁,贾晓黎一边积极救治患儿,一边很温和地给家属解释病情。手足口病重症进展可能非常快,若不能得到及时抢救处置可能随时有生命危险,为了能够随时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贾晓黎一整晚都坐在病床前的凳子上,观察着监护仪上的生命体征及孩子的病情变化,终于在天亮的时候孩子体温心率逐渐稳定,最终孩子转危为安,家长激动的泪流满面。出院时家长千恩万谢说“遇到了好大夫”。贾晓黎常常对大家说,做医生的,对病人、病情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事事小心,时时小心。感染科每年的重要医疗任务之一就是出血热流行季节的出血热患者救治工作。贾晓黎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是本科室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人工肝治疗小组的重要成员之一,在每年的出血热发病高峰期,感染科工作人员总是要承担超额的工作任务,加班加点已经成为每天的“家常便饭”。因为出血热患者病情重,进展快,到了需要透析治疗的时候就要马上进行,否则患者可能出现危险,作为CRRT小组的骨干力量,贾晓黎同志根本就从来没有上夜班和下夜班之分,经常没日没夜的在工作,有时甚至连轴转将近40个小时,孩子经常在家抱怨好几天看不见妈妈。有一次,扶风县送来一个重症出血热患者,已被当地医院判了“死刑”,告了多次病危,家属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我院感染科,当时患者已经是深昏迷状态,在贾晓黎和她的上级医师积极抢救下,患者意识转清,但还是处于危重中,并发了严重的肺水肿,周日一大早,患者家属给贾晓黎打电话,哭诉患者喘不上气,精神极度紧张,本来打算带孩子去公园的贾医生当即跳上出租车飞奔至医院,她仔患查看患者,根据当时患者病情和症状,认为患者需要尽快给予CRRT治疗,经请示上级医生认可,她立即给患者进行紧急救治,一直加班到第二天早上。经过50多天的积极救治,该患者终于病愈出院,出院时家属和患者强烈要求“给贾大夫磕个头”,被贾医生再三婉言谢绝后,患者家属送来锦旗并与治疗小组医护人员合影留念,并坚持逢年过节打电话问候感染科的医护人员。
    医疗工作中,贾晓黎事必躬亲,亲力亲为。各型肝病是感染科目前收住的主要疾病。尤其是肝硬化患者,多数都是“老病号”,每年都因并发症多次住院治疗,与主管医生之间都要一定的信任感和依赖性。有一个老病号,半夜2点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家属紧急驱车将患者送往我院感染科,老太太在车上再三要求贾晓黎医生能在场,情绪非常紧张激动,不停的吐血,家属万般为难的情况下打电话给贾医生,她在了解情况后,半夜乘出租车赶往医院,安抚患者情绪并参与抢救,终于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近十年来,被贾医生抢救的危重患者不计其数,被治愈的患者枚不胜举。
    三、家庭生活美满,和谐构建
    2004年贾晓黎结婚后才明白,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是两个家庭及社会人群的结合,尝试着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如何对待婆家和娘家。一年后,正值她怀孕的时候,爱人出国留学,自己又上班不久,家庭和科室工作两副担子都落在她一个人的肩膀上,白天在科室累了一天,晚上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但因为经常要加班值班,女儿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和作为母亲的她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尽管自己是医生,但是女儿病了,自己缺在一线抢救危重病人,由爷爷奶奶带着孩子去输液;周末了,却因有病人透析不能陪伴女儿,所以她的女儿和舅妈非常亲近,一直管舅妈叫“妈妈”,有时想到女儿因为自己的失职受痛、委曲,她心里就一阵阵揪心地痛。父母、公婆都已是白发苍苍,常常腰腿酸痛,身为医生,身为女儿、儿媳,不禁自责和内疚,平时太忙了,没有时间照顾好他们。家人的支持是她最大的支撑,有时在家的时候,经常有病人打电话,往往有时候刚进门回家又匆匆出门赶往医院抢救病人,有时候刚端起饭碗又要放下去查看患者,有时候刚躺下又起来速速赶赴医院,但是家人始终理解她,支持她,心疼她。工作这么多年,家是她的坚强后盾。
    四、提高学术造诣,创新求实
    为了使科室病人得到更好的、更前沿的治疗,她总是不断的从各种途径汲取新知识、新观点,与科室内同事团结协作,不断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大胆创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搜集整理最新的、最成熟的治疗理念服务于患者,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生存质量,取得了可喜的业绩。几年来,先后在国际和国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20篇以上,其中SCI收录12篇;主持省级及校级项目;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资金项目;曾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并参编专业书籍。
    感悟一个人,不是华丽的外表、堂皇的语言,而是高尚的思想。常常辛勤地工作,虽为女人,她很少照镜子,很少上街,长年就扎着一个马尾辫。因为太忙,很少陪父母,很少陪孩子,女儿经常说“舅妈叫妈妈,你叫舅妈”。在这个社会上,人们是分工合作的,有威武的雄狮,有负重行走的骆驼,有善歌的百灵……,她选择的是骆驼,何惧路途的遥远、沙漠的枯燥,她用她的智慧、用她的职业精神,洗涤了一切尘俗杂念。她,不仅是一个好医生,还是一个好同事、好朋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