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004
医学梦,恩师情 吴喜利
说起我的从医之路,尤其是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医人”,就不得不说起我的老师陕西省首届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乔成林教授。跟师近二十载,没有见先生说过“一鸣惊人”的话语,也没有见先生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这么多年来先生在学界的影响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如今已年过古稀的先生仍然秉持着自己“做人、做事、做学问”一脉相承的做人哲理,仍然在医疗战线上默默的守护者着他的患者,仍然在默默的传播着人文医学精神……
一念之间千里远,望闻问切知寒温
1998年夏天,大学4年已经结束,马上面临就业之困难,使我萌生了考研的想法!于是通过信函、电报等方式联系远在西安医科大学就读的师兄姚青海,师兄不善言语,仅仅告诉我这里的老师们都很好,但建议报考乔成林老师的研究生,在师兄的建议和指导下,我倍加努力的复习功课!有幸来年(即1999年)春天收到了西安医科大学复试通知。
很少外出的我,独自一人初来乍到陌生的大城市--西安,害怕考研功亏于篑的我,不由心生恐慌。本来普通话就讲不好,对陕西方言更是听不懂,还好有师兄在,给我增添了不少信心。初次见到先生是在他的家里,那天刚好是先生开会刚回到家里!瘦弱而精干、短而灰白的头发、一双深邃的眼睛倍显精神矍铄,种种事先设想好的见师场景都在大脑里成为一片空白,只是紧张的叫了一声“乔老师好”,先生没有回答,也许是我过于紧张说话时先生没有听见,不禁令我心生几分敬畏!先生开口第一句话我就没听清楚,让我感到窘迫、局促不安!还好有师兄在,给我做了“翻译”:“只要你是报我的第一名,我就录取你(那时候每位导师每年只招收一名硕士研究生)”,先生的话让我这个异地学子感到了温暖,之后我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先生的弟子。
之后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后的所有事情均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先生虽然平素话语不多,但他均用行动表达了对我的关爱与期盼!每每向我的学弟学妹们、我的学生们说起我初见先生和我的先生,都让我感到心里暖暖的!
传道授业解青囊,升降浮沉辩寒热
最初的我,仅仅为了工作以后的生活而从事医学的想法一直根深蒂固的印在脑海!2000年春天完成在基础部的课程后,开始临床实习,跟先生上门诊抄方的第一天,老师让我写“六味地黄汤”的方药组成,我蒙了……没写全,被先生给开回了病房“好好背方子,背不会就不要来门诊”!到现在,当时的情景我都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之后每每赶到先生上门诊的前一天,我都会快速的将方剂书翻一遍,唯恐先生再开我!先生对学生的传授是全面的、循序渐进的,方剂是基础,方剂中每一味药物的寒热温凉,升降浮沉是方剂加减化裁的关键!因此,在2002年我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开始了中药理论的讲解及用药心得传授。举个例子来说,老师自创治疗肾病水肿的黄芪五苓散方子,仅仅就其中“桂枝”一味药就讲的非常透彻,懂中医的人均知道桂枝是发汗解表的药物,但先生用《黄帝内经》上的一句话“开鬼门,洁净腑”深刻阐释了桂枝的功用。
虽然我也在认真的学习、勤勤恳恳的工作,但先生对我的表现仍不甚满意,但并没有用严厉的语言批评我,反而是经常打电话招呼我到家里吃饭,由师母代替先生询问我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而不善言语的先生则用他的热情与行动感化我!直到今天,每当临诊时,我都能想起先生“遣方用药要做到心中有数”、“从医是一种事业,而不是谋生的一种手段”的谆谆教诲!
直到2012年有机会被国家卫计委、人力资源部、教育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先生的师带徒学生,能够再次荣幸的跟师先生学习!这一次的学习倾注了先生大量心血,近30余万字的跟师笔记、心得、毕业论文等材料,都是先生利用休息时间进行批阅的,而且每次批阅完,打电话只说一句话“你哪一天值班?我晚上过来”!三年跟师学习期间,不知有多少个我值班的夜晚,先生到我办公室一字一句的斟酌、解惑,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下雪的寒冷冬天,先生只要有时间都会到,每每讲解、修改到深夜!也正是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使我的中医临床技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也正是在这期间才使我的精神境界逐步升华--使我将从医作为一种事业来耕耘,才使我真正走上了从医之路,才使我真正成为了一个中医人!
百草园中有枯荣,吾师医德永长青
传承,不仅仅是对先生学术思想的传承,更是对先生“做人做事”的传承!先生平素待人谦和,中医临证对下方的思维要求一丝不苟,谨记“医者父母心”,对待患者象自己家人一般耐心与谨慎诊治!因先生已过古稀之年,考虑到不能让先生过于劳累,我曾提出让先生周六门诊时限号,先生说“周六的门诊患者有的是外地来的、有的是平时没时间来看病的,若是限了号岂不是让他们还要再等一周或更长时间,我们每一个人活在世上都不容易,要站到患者的角度多去想一想”!他永远想的都是他的患者,想的是他的中医事业,有时候和先生上一天门诊,我都受不了,可先生依然不知疲倦的给患者耐心诊治!有一次一名患者周六来门诊看病时已经到快下班了,门诊挂不上号了,患者焦急地说“我们是从甘肃赶过来看病的,车晚了!实在对不起,乔教授您给看看吧,我们来一趟不容易!”先生啥话都没说,就给患者加号,诊治了疾病!虽然推迟了下班时间,但先生认为我们做医生的就应该这样,为患者解除病痛是幸福的、快乐的,这也体现了先生这一代人“累并快乐着”的博大胸怀!
桃李成蹊五十载,和风细雨润无声
先生从医已50载,救治的患者不计其数,带过的学生也都学有所成。虽已年过古稀,但仍紧跟学术发展前沿,利用门诊之机,向学生言传身教,激励中青年医师在医教研创新方面发挥作用。近几年来,先生每次见到我脸上都会露出祥和的笑容,闲暇之余先生还经常邀我到家里坐坐,吃个饭、聊生活、聊工作、聊人文,从中我感悟到了先生满意!在我的眼中先生既是严师,也是慈父,对待学生就像慈父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岁月如梭,白驹过隙,元气化阴阳,五行论天地,先生的教诲时时牢记在心。